2011年汽车行业整体趋于平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制约汽车消费的一大因素——油价却只升不降。因此,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与日俱增,各整车厂也在马不停蹄开发新能源汽车以便抢占市场份额。面对这种形势,国外零部件企业也在加大新能源零部件的研发投入,以配合整车配套。相比之下,国内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却表现的不尽如人意。
在对刚刚出炉的首批进入2011中国汽车行业“臻选”活动复评阶段的企业的采访调研中,90%以上的外资企业都在逐年加大新能源研发力度,少数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企业,也在朝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逐步向新能源方面转型。而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虽然也看到新能源的发展潜力,但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技术还有些差距,在发展中遭遇层层阻碍。另一方面,在整车配套领域,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还没有真正适应整车技术、结构的变化,对这方面了解的比较少,因此制约了自主品牌的发展。
为了缩短国内外零部件企业的差距,进一步扶持自主品牌零部件的发展,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稿)》,其中对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股比做了明确规定:外商投资股比不超过50%。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外资零部件企业在华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这一举措是否会对本土零部件企业在新能源方面的开发起到推动作用呢?记者对进入“臻选”复评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做了一个调研,结果本土企业普遍认为,政策有一定引导作用,在外资零部件企业争相抢占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一定程度的减小了对自主品牌的抑制作用。但在另一方面,有些企业表示,在中国零部件技术短板仍存在的前提下,该政策会不会导致外资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发移至其他地区,进而导致自主品牌的技术乏力?
就目前来看,这是一场要市场还是要技术的博弈,效果不会再短期内显现。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对中国零部件市场的重视程度。这对自主零部件品牌来讲,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技术层面的沉淀之后,必定会带来本土零部件行业的飞跃。因此,在外资占大部分市场份额的情况下,我们仍可期待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力。(盖世汽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