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和科技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迈进“十二五”,我市工业、科技战线实干创新,开拓奋进,推动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工业经济大发展
在福民强市的总体目标下,“十一五”我市实现了工业经济倍增式提升。
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从6个方面概括了“十一五”我市工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取得的突出成就。
工业经济倍增式提升。2010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2321亿元,是2005年的2.08倍;实现工业增加值1243.8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4%,占全市GDP比重达53.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4%。
六大支柱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强。装备制造、铝工业、钼钨钛、硅光电、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等优势行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1.5%。
大型骨干企业快速发展。以洛阳石化、一拖集团、中信重工、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万基控股集团、伊电集团、洛钼集团、中硅高科、上海超日、普莱柯生物为代表的优势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行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市电力行业淘汰落后企业7家,淘汰落后产能107.3万千瓦,现有火电机组全部实施了脱硫改造。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企业10家,淘汰落后生产线23条,淘汰落后产能283万吨。淘汰铁合金、造纸、酒精企业6家。
研发平台数量实现新突破,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产业聚集区建设全面展开。17家产业集聚区列入省规划范围,数量居全省首位。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250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区面积98平方公里,规划2009年~2012年建设69平方公里,2012年~2020年再拓展83平方公里。
统计显示:到“十一五”末,我市工业在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了硅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风电轴承、叶片和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等新兴产业获得强劲发展。全市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98家,其中超300亿元1家,超100亿7家,50亿元到100亿元4家,10亿元到50亿元29家。
“十一五”,科技创新成就喜人
“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据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5年间,我市共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46项,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440项。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7项,是“十五”的2.1倍;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15项,省内排名第一。
“十一五”我市科技工作的成就令人鼓舞。
——与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启动合作项目485项,完成科技项目招商2.2亿元,取得科技成果1350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2项,是“十五”的1.84倍,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居全省之首,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得到应用。
——全市专利申请量1.099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3043件,授权6207件,分别是“十五”的3.32倍、4.7倍和3.02倍。新建国家和省市重点实验室37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填补了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新建国家和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家,其中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各类研发机构总数达到200多家。中信重工、中钢洛耐院、洛阳LYC等3家企业技术中心进入全国百强。
——攻克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300多项,开发300多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新产品开发,实现销售收入743.18亿元,利税185.79亿元。
——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实施30个重大专项,实现了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偃师市、涧西区被列入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区),偃师市被确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办法实施以来,共有108家企业通过认定,居全省第二。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670亿元、增加值14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72倍、2.28倍。拥有2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9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硅材料光伏特色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省首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中硅高科、尚德、阿特斯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首批骨干企业。
“十二五”,工业经济将有更大发展
展望“十二五”, 我市将从4个方面着力推动工业经济的大发展。
第一,大力发展战略支柱产业。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用创新增量带动存量调整,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制造工艺和产品高端化,做大做强实力雄厚、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硅光电及能源电力等五大战略支柱产业,从“洛阳制造”走向“洛阳创造”;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铝产业要完善和拉长深加工链条,重点发展高精度铝板带箔、轨道车辆车体型材等高终端产品;建设全国重要的硅光电产业基地;硅及光伏领域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规模壮大;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电力基地,着力加快优化电力结构和布局,构筑安全强大的智能电网;建设中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
第二,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信息技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开展节能装备的设计、制造工艺路线的技术攻关,做强节能环保产业;依托光伏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及光、水和风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第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对建材和摩托车等传统行业,以现有企业为支撑,坚持控制总量与优化存量相结合,依托技术和人才优势,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满足民生消费需求为重点的消费品生产行业,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孟津、吉利、汝阳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提升偃师钢制家具产业集群、形成洛宁玩具和工艺美术品产业集群、建设汝阳、宜阳等县(市)农林产品加工基地;提升以酒类、乳制品和肉制品为重点的食品加工制造业;引导烟草工业健康发展。
第四,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碳经济。按照适度紧缩原则调控高耗能产业规模,控制生产能力盲目扩张,限制高污染产业发展,严格控制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培育壮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强化产业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主营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综合竞争力。
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培育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大力推进集群经营。
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工业化的所有环节。
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大县可持续发展。促进老工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加大创新投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壮大企业综合竞争力,继续发挥其主导作用;支持栾川、嵩县等资源大县走资源整合、循环经济道路,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补偿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机制,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二五”,科技工作将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我市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走“创新活市”道路,提升全市创新能力。
具体说来,就是以工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等四大领域为重点进行规划,对未来五年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到2015年年末,建成创新型城市。科技总体水平和科技实力显著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改善。
我市确定了“十二五”科技创新八个努力方向:
一是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轴承、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社会发展(民生科技)、科技服务业等9大领域,突破94个方面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实施600项科技项目,投入研发资金30亿元,产业化资金1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实现利税450亿元。
二是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0%以上,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
三是科技投入的规模和质量得到显著扩大和提高,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
四是以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载体,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100名,培育3到5个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团队。
五是新建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新建3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六是年专利申请量达到4000件,授权量达到225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30%。
七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八是科技成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以下,万元GDP耗水下降到120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工业经济大发展
在福民强市的总体目标下,“十一五”我市实现了工业经济倍增式提升。
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从6个方面概括了“十一五”我市工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取得的突出成就。
工业经济倍增式提升。2010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2321亿元,是2005年的2.08倍;实现工业增加值1243.8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4%,占全市GDP比重达53.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4%。
六大支柱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强。装备制造、铝工业、钼钨钛、硅光电、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等优势行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1.5%。
大型骨干企业快速发展。以洛阳石化、一拖集团、中信重工、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万基控股集团、伊电集团、洛钼集团、中硅高科、上海超日、普莱柯生物为代表的优势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行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市电力行业淘汰落后企业7家,淘汰落后产能107.3万千瓦,现有火电机组全部实施了脱硫改造。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企业10家,淘汰落后生产线23条,淘汰落后产能283万吨。淘汰铁合金、造纸、酒精企业6家。
研发平台数量实现新突破,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产业聚集区建设全面展开。17家产业集聚区列入省规划范围,数量居全省首位。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250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区面积98平方公里,规划2009年~2012年建设69平方公里,2012年~2020年再拓展83平方公里。
统计显示:到“十一五”末,我市工业在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了硅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风电轴承、叶片和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等新兴产业获得强劲发展。全市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98家,其中超300亿元1家,超100亿7家,50亿元到100亿元4家,10亿元到50亿元29家。
“十一五”,科技创新成就喜人
“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据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5年间,我市共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46项,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440项。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7项,是“十五”的2.1倍;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15项,省内排名第一。
“十一五”我市科技工作的成就令人鼓舞。
——与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启动合作项目485项,完成科技项目招商2.2亿元,取得科技成果1350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2项,是“十五”的1.84倍,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居全省之首,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得到应用。
——全市专利申请量1.099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3043件,授权6207件,分别是“十五”的3.32倍、4.7倍和3.02倍。新建国家和省市重点实验室37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填补了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新建国家和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家,其中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各类研发机构总数达到200多家。中信重工、中钢洛耐院、洛阳LYC等3家企业技术中心进入全国百强。
——攻克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300多项,开发300多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新产品开发,实现销售收入743.18亿元,利税185.79亿元。
——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实施30个重大专项,实现了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偃师市、涧西区被列入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区),偃师市被确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办法实施以来,共有108家企业通过认定,居全省第二。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670亿元、增加值14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72倍、2.28倍。拥有2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9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硅材料光伏特色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省首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中硅高科、尚德、阿特斯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首批骨干企业。
“十二五”,工业经济将有更大发展
展望“十二五”, 我市将从4个方面着力推动工业经济的大发展。
第一,大力发展战略支柱产业。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用创新增量带动存量调整,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制造工艺和产品高端化,做大做强实力雄厚、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硅光电及能源电力等五大战略支柱产业,从“洛阳制造”走向“洛阳创造”;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铝产业要完善和拉长深加工链条,重点发展高精度铝板带箔、轨道车辆车体型材等高终端产品;建设全国重要的硅光电产业基地;硅及光伏领域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规模壮大;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电力基地,着力加快优化电力结构和布局,构筑安全强大的智能电网;建设中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
第二,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信息技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开展节能装备的设计、制造工艺路线的技术攻关,做强节能环保产业;依托光伏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及光、水和风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第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对建材和摩托车等传统行业,以现有企业为支撑,坚持控制总量与优化存量相结合,依托技术和人才优势,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满足民生消费需求为重点的消费品生产行业,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孟津、吉利、汝阳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提升偃师钢制家具产业集群、形成洛宁玩具和工艺美术品产业集群、建设汝阳、宜阳等县(市)农林产品加工基地;提升以酒类、乳制品和肉制品为重点的食品加工制造业;引导烟草工业健康发展。
第四,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碳经济。按照适度紧缩原则调控高耗能产业规模,控制生产能力盲目扩张,限制高污染产业发展,严格控制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培育壮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强化产业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主营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综合竞争力。
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培育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大力推进集群经营。
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工业化的所有环节。
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大县可持续发展。促进老工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加大创新投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壮大企业综合竞争力,继续发挥其主导作用;支持栾川、嵩县等资源大县走资源整合、循环经济道路,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补偿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机制,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二五”,科技工作将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我市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走“创新活市”道路,提升全市创新能力。
具体说来,就是以工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等四大领域为重点进行规划,对未来五年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到2015年年末,建成创新型城市。科技总体水平和科技实力显著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改善。
我市确定了“十二五”科技创新八个努力方向:
一是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轴承、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社会发展(民生科技)、科技服务业等9大领域,突破94个方面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实施600项科技项目,投入研发资金30亿元,产业化资金1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实现利税450亿元。
二是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0%以上,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
三是科技投入的规模和质量得到显著扩大和提高,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
四是以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载体,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100名,培育3到5个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团队。
五是新建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新建3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六是年专利申请量达到4000件,授权量达到225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30%。
七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八是科技成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以下,万元GDP耗水下降到120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