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郑会波在瓦轴技术比武和大连市第七届“工匠杯”职工技能竞赛的领奖台上,同时举起两座沉甸甸的奖杯时,这位从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十九年的“老伙计”,眼中闪过的不仅是胜利的喜悦,更有一路走来的汗水与坚持。
2006年,郑会波带着对机械的懵懂热爱踏入传动轴承公司的大门,彼时的他甚至连最基础的操作流程都要跟着师傅一步步学。“那会儿最怕的就是换型,老员工闭着眼都能搞定的程序,我对着屏幕能琢磨一下午,还总担心弄错了撞坏机床。”回忆起刚入行的日子,郑会波笑着说,正是这份“怕出错”的谨慎,让他养成了凡事较真的习惯。
为了补上轴承加工这堂必修课,郑会波把生产现场当成了第二个家。别人下班回家,他留在机床旁反复练习操作;遇到技术难题,他捧着厚厚的专业书籍啃到深夜,第二天再追着老师傅问个不停。磨床的轰鸣声成了他最熟悉的背景音,零件的精度参数记满了一个又一个笔记本。就这样,从简单的零件加工到复杂的程序编写,从跟着别人干到自己能挑大梁,郑会波在生产一线扎扎实实地走过了十几个春秋。
2020年,公司承接了一项国家重点项目,要加工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精度最高的轴承产品,郑会波被推到了攻关最前沿。“那时候心里既激动又紧张,这么重要的任务交到手上,容不得半点马虎。”他负责的滑块磨削数控程序编写,是项目的关键环节,精度要求达到微米级,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几十分之一。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郑会波一头扎进了车间。他带领团队反复调试机床精度,光是定位方法就试验了十几种;为了找到最优的磨削参数,他守在机床旁连续工作36小时,记录下上百组数据;遇到工装量具不合用,他就自己画图设计,拿着图纸跟供应商一点点沟通修改。两年时间里,车间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郑会波的办公桌前,堆满了画满批注的图纸和试验报告。2022年6月30日,项目顺利验收,当看到合格的产品从生产线上下来时,这个平时不爱说话的汉子,一下子红了眼眶——那一刻,所有的付出和辛苦都有了意义。
这些年,郑会波的创新成果越积越多,他的身份也在不断转变:2019年成为传动轴承公司首任工人专家委员会成员,2020年领创职工创新工作室,2023年升任工人专家委员会主任,2024年获评“瓦轴工匠”。但无论身份怎么变,他始终没离开过最熟悉的生产一线,机床旁的那把椅子,永远是他坐得最踏实的地方。
今年的技术比武,对郑会波来说更像是一场“检验”。赛场上,面对年轻选手的冲击,他沉着冷静,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多年积累的经验,在复杂零件磨削、精密程序编写等环节一路领先,最终将两个冠军奖杯收入囊中。“比完赛下来,手都是抖的,不是紧张,是觉得十九年的付出,值了。”
从初入车间的青涩小伙,到如今的技术领军人,郑会波用十九年的坚守证明,所谓工匠,不过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把平凡的日子过出厚度。而他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机床加工的轰鸣声中,在追求精度的每一个瞬间,书写着属于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篇章。(杨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