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轴60周年”专栏开栏语: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2025年9月4日,西北轴承迎来了成立60周年的辉煌时刻,为纪念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今日起,公司公众号特开设“西轴60周年”专栏,旨在回顾公司60年峥嵘岁月,传承奋斗精神,展望未来蓝图。本专栏将陆续推送系列文章,通过历史瞬间、人物风采、技术突破、未来展望等板块,与您共同重温艰苦创业的激情年代,致敬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匠心,分享技术迭代的突破喜悦,探讨新时代下的发展机遇。60年是节点,更是起点。让我们携手走进这段时光长廊,感受西轴与时代同行的铿锵脚步,汲取前行的力量,共同书写下一个60年的崭新篇章!
那是一段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岁月,是一场跨越山河的壮丽征程,他们身后是故乡的牵挂,面前是未知的荒原。睡羊圈、饮河水、顶风沙,他们用一双双手在寂静的山沟里托举起现代化的工厂,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代人的选择,这不仅是一座轴承厂的创业史,更是一个国家工业脊梁的深情铸就。让我们跟随一位83岁老人的脚步,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感受那份“献了青春献终身”的炽热情怀,见证三线建设者们如何用一生,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写下无悔的答案。
1965年10月,23岁的王宝珠在辽宁瓦房店轴承厂工作,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她接到支援三线建设任务,毅然告别父母和13名先遣队员从辽宁大连来到宁夏银川,筹建轴承新厂。经过数日颠簸,踏上银川的土地时,眼前景象令她震撼,举目四望,荒原辽阔,群山寂寥,除了丛生的酸枣和荆棘,几乎看不到人烟,没有像样的道路,只有车辙压出的土痕蜿蜒向前。
前排左起:孙远英 孟桂凤 王宝珠 吴云贵 周仕福 王希孟
后排左起:陈国安 闫忠山 安德盛 宋殿甲 曹振荣 姜忠来
她和队友们在一处废弃的羊圈旁安顿下来,羊倌留下的小土屋成了他们临时的家。女同志们挤在里间,男同志睡外间,帐篷搭起来就当厨房。每日清晨,她们都要提着水桶到一里外的小沟里取水,浑浊的河水要沉淀半天才能饮用。
作为基建计划员,王宝珠的工作从绘制最简单的图纸开始,用铅笔在纸上一点点勾勒,将瓦房店带来的技术标准和建设经验一点点融入这片荒原。白天,她和工友们一起上山打荆条、采石料;夜晚,就在煤油灯下核算材料用量。建筑材料运到时,不论男女都上前搬运,她总是第一个拿起铁锹,娇小的身影在人群中格外显眼,汗水浸透了她的工装,手上磨出了水泡,但她总是笑着说:“早点干完,就能早点投产。”
在这片荒原上,王宝珠只是千百个建设者的一个缩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睡草棚、饮河水、顶风沙,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信念,在荒山沟里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工业基地。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牢牢钉在三线建设的伟大版图上。
1966年到1969年,王宝珠和同志们用3年时间,在荒无人烟的山沟里建起了厂房。她站在山头,望着这片由他们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工厂,眼眶湿润了,这不仅是宁夏的第一座轴承厂,更是三线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支援西部的生动缩影。1970年国庆节,当第一批“309轴承”下线时,整个厂房沸腾了,她挤在人群中,看着那泛着金属光泽的轴承,悄悄拭去眼角的泪珠。这是宁夏生产的第一批轴承,也凝聚着他们五年的青春,更承载着从东北到西北的技术血脉。
随着工厂发展,新的挑战接踵而至。1978年,当得知西轴未能入选铁道部定点生产单位时,王宝珠和同事们彻夜难眠。第二天一早,她就扎进车间和技术员一起研究技术标准。那段时间,她常常天不亮就到车间,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机器轰鸣声中,她的身影始终坚守在一线。1979年,西轴成功跻身生产铁路滚动轴承的厂家,她抱着同事又哭又笑,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华。
光阴荏苒,当年的辽宁姑娘如今已白发苍苍,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老伴也先她而去,独自住在老房子里,屋内院中的花草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闲暇时,她常给社区的年轻人讲那段激情岁月,说起当年的艰辛时,她的眼睛依然会发光。她说:“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把青春留在了那片山沟里,但从不后悔。那是我们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业,也是我们那一代人共同的三线记忆。”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老人安详的面容上。她望向窗外,仿佛又看见那个23岁的自己,正背着行囊,坚定地走向西北的荒原——那是一代人的长征,一段永不褪色的岁月。
一段往事,一代芳华。王宝珠的故事,是三线建设洪流中千万奋斗者的缩影,他们从五湖四海奔赴贫瘠之地,将最炙热的青春献给最荒凉的山川。让我们致敬那一代用青春浇灌理想、以实干铸就丰碑的建设者,他们的精神,一如那西北荒原上诞生的轴承,始终沉默而坚韧地,推动着时代的车轮向前。
(以上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