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师徒接力攻克风电轴承波纹度难题
发布日期:2025-09-13

       在瓦轴传动轴承公司的生产现场,机床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磨工包明乙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立磨设备的显示屏,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加工的可不是普通轴承而是风力发电齿轮箱的核心部件——行星轮、行星架轴承。这些轴承的滚道波纹度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超差,导致整个齿轮箱的运转稳定性受到影响。



       “波纹度又超差了......”包明乙皱起眉头,停下了机器。今年以来,公司风电轴承订单激增,但加工难度也随之攀升,尤其是行星轮、行星架轴承的滚道波纹度问题,成了横在生产线上的一道坎儿。

       包明乙的师傅郑会波闻声走了过来。这位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老技师,如今已是瓦轴的工人技术专家、大连市劳动模范。可谁能想到,刚进厂时,他连轴承的基本结构都搞不清楚。“当年我也是从零开始,一点点摸索出来的。”郑会波拍了拍徒弟的肩膀,俯身检查工件。他曾在国家重点项目攻关中一战成名,凭借精湛的磨削技术和数控编程能力,解决了多个关键轴承的加工难题。如今,他带领创新工作室完成了10余项技术攻关,从提高轴承测量效率到拓展机床加工范围,每一项成果都凝结着他对技术的执着。

       “波纹度超差,不一定是设备问题,可能是装夹方式或者砂轮修整没到位。”郑会波没有直接告诉徒弟答案,而是引导他一步步分析。包明乙仔细回忆加工流程,忽然想到:“师傅,是不是工件固定时受力不均,导致磨削时振动增大?”郑会波会心地笑了: “对,找到‘病因’就好办了。”他让包明乙调整夹具压力,优化砂轮修整参数,再试一次。果然,这次加工出来的轴承滚道光滑如镜,波纹度完全达标。

       包明乙2010年入厂,去年才拜郑会波为师,但进步迅速。他不仅跟着师傅学习操作技巧,更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 “师傅常说,技术工人不能只会按按钮,得知道为什么这么干。”包明乙说。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和师傅一起抽丝剥茧,从机床原理到材料特性,从工艺标准到技术参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郑会波对这位徒弟很满意:“他善于思考爱钻研,身上有股遇到问题不解决绝不罢休的韧劲。”而包明乙则感慨:“师傅的经验是多年在生产一线深耕细悟得来的真招法,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他总能一眼看出问题所在。”如今,包明乙己不再是那个遇到问题就手忙脚乱的新人。他不仅能独立解决波纹度超差等工艺难题,还开始承担高端轴承的加工任务,成为传动轴承公司的技术骨干。“风电轴承是清洁能源的关键部件,我们的技术必须精益求精。”包明乙说。而在他身后,郑会波欣慰地看着徒弟的背影,他知道,匠心的火种正在新一代瓦轴工人手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