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轴承中大型车间里,只要提起五班组的刘建凯师傅,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三十年来,他始终扎根在精磨内径岗位,用双手打磨过无数零件,更将“匠心”二字融入每一道精准的公差中。
精磨内径这项工作考验的是“毫厘不让”的细致。内径公差要求极为苛刻,稍有不慎,零件就可能报废。刘师傅手上功夫稳,心中更有一把“尺”。每一次测量、每一轮打磨,他都全神贯注、屏息凝神,目光如炬紧盯量具刻度,三十年如一日,将“百分百细心”淬炼成了一种工作习惯。
每当遇到螺丝拧不动、仪器对不准这类难题,只要喊一声“刘师傅”,他总会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赶来帮忙,从未有过半句推脱,唯有耐心的拆解与细致的调试,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他才轻松一笑,说声:“行了,接着干吧。”车间里那些“硬骨头”机床突然卡壳、工件难以调准、工艺迟迟不达标,只要出现这类棘手状况,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依然是刘师傅,他从不皱眉,总是迅速凑到机床前,一边仔细观察,一边沉思对策。油污沾满衣袖他也毫不在意,直到设备恢复平稳运转、零件精度完全符合要求,才会松一口气。这份毫无怨言的热心肠与扎实过硬的技术,犹如一道温暖的光,总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如期亮起。
他的勤恳也深深印刻在早出晚归的日常中。记得车间紧急赶制一批密封件,时间紧、任务重,刘师傅二话不说主动留下加班,一忙就是三个小时。他住的远,上下班通勤就要一个半小时,加班回到家常常已是晚上十点,第二天天未亮,又得赶最早的公交车来到上班,日久天长难得见一回日出日落,可即便如此,第二天出现在车间里的刘师傅依旧精神饱满,无论是领导交办的任务,还是工友求助的小事,只要力所能及,总能看到他忙碌而踏实的身影。
三十年春秋,刘建凯师傅从青涩走向老练,用双手打磨的不仅是零件,更是执着与担当,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以日复一日的兢兢业业,成为大家心目中最值得学习的榜样,更让我们懂得:平凡的岗位,因坚守而熠熠生辉;普通的日子,因勤恳而沉淀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