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     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轴承学院 » 维修与保养 » 正文

润滑油(脂)常用质量指标介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23  来源:中轴网  浏览次数:296
中轴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润滑油(脂)常用的21个质量指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密度
密度是石油及其产品最简单、最常用的物理性质指标,它是指在规定温度下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质量,单位为:kg/m3
因为在不同温度下,密度会变化,高温测得密度比低温下测得密度要小。为了便于比较,一般油品的密度常用来规定温度下密度来表示。我国GB规定,在标准温度(20℃)下的密度为标准,密度g/cm3。密度在生产贮运中有重要意义,在产品计量、炼油厂工艺设计都用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判断油品的概括质量,密度还用在换算数量、交货验收的计量。简单判断油品性质,根据密度大致估计原油类型,如含烷烃多的原油密度常较含环烷烃及芳烃的原油密度低。含硫、氧、氮化合物越多及胶质和沥青越多原油密度就越高。
2)粘度
粘度是润滑油的重要理化指标,对各种润滑油分类分级,质量鉴别,确定用途有决定性意义,也是设计计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理常数。液体、半流体状态物质在受外力作用,而流动时分子间所呈现的内摩擦或内阻力。
我们和国际接轨,用运动粘度m2/s,实际生产中常用mm2/s二者关系为1m2/S=106mm2/S(原油)
润滑油的粘度随温度而变化的程度,为粘温性,一般温度升高,则粘度降低,温度降低,则粘度增大,粘度比指的是油品在两个规定温度下所测得较低温度下运动粘度与较高温度下运动粘度之比值.我国和国际ISO接轨,采用40℃和100℃,粘度指数是3)油性
油性是指润滑油在金属表面吸附减少摩擦的性能,改善油品性能,保障最小的磨损与最低的摩擦系数。这类添加剂一般都是极性分子,可以定向吸附在金属表面上,形成牢固油膜,能承受高的强度。但不能起极压作用。极压润滑一般温度高,会降低极性分子吸附力。油性剂通常与其他添加剂如抗氧、防锈复合用于主轴油,液压油,导轨油等,所以一般低负荷下加入油性剂,保证足够润滑油性剂有效,高温,高负荷下油性剂几乎无什么效果,而抗磨极压剂在低温,低负荷下反而使磨损增大。
4) 酸值
中和Ig石油产品中酸性物资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称酸值,以mgkoH/g表示,(一般指未加添加剂的测定值)。油品酸值测定中所测得的酸度为有机酸、无机酸和其他酸性物质的总值,但主要是有机酸物质。
5) 倾点、凝点
油品在标准规定的条件下,冷却时能够继续流动的最低温度称为倾点。
油品在标准规定条件下,冷却到液面不移动的最高温度为凝点。
目前世界各国都用倾点表示低温性能。
6) 防锈
是指润滑油中加有一定数量的添加剂,使油品具有阻止金属锈蚀的性能。一般汽轮机油在工作条件下,常有水,汽的存在。大量水汽不仅会使油品乳化,而且严重的能锈蚀设备。润滑油本身对金属的附着能力在有水汽存在时,是容易被破坏的,要加入一定量极强性有机化合物,使其紧紧吸附在金属表面,使水与金属脱离接触,就能起到防锈的作用。防锈性评定办法一般用液相锈蚀试验。据日本机械行业调查锈蚀损失金额约占国民总产值2%,而用于防锈费用则为直接损失的0.06%。可见防锈意义重大。一般防锈多采用防锈油(脂)长久,永久性防锈蚀均采用涂料,电镀,涮镀,防锈油脂大多为石油润滑油为基础油,加入防锈剂制成这种防锈油脂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采用浸泡,噴雾和涂抹等法。涂敷在金属表面上,起防护作用,在保存一段时间,待使用时可洗掉,也有在润滑油系统里,(如内燃机,透平机和液压系统),使用封存和运转通用防锈润滑油,这种油在封存时起防锈作用。当启封开始,不另换新油,直接投入运转。另外也有在包装和封存材料中,含有长期慢性挥发气体防锈剂,一般成品防锈油其粘度多在40℃为15—20mm2/s以下居多。
7) 水分
水在油中存在的状态有三种
(1)悬浮水
水以细小液滴状悬浮在油中,使之成为乳化液,此种情况可采用真空干燥法去除。
(2)溶解水
水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在烃类分子中,就叫溶解水。其溶解量取决油品化学组成和温度,温度越高,熔解量越多。因熔量不多,可以不计。
(3)游离水
析出的细小水粒,聚在大水滴,从油中沉降下来呈油水分离状态存在。
8) 机械杂质
油品中的机械杂质是悬浮式沉淀在润滑油中的不溶物质。大部分是沙子,粘土,铁屑,铁锈,所造成的危害为:
(1)破坏油膜,增加磨损
(2)堵塞管路和过滤器,造成润滑故障
(3)润滑脂中的机杂比油危害大,因难去掉
(4)变压器油中有机杂则降低绝缘性能
要求低于0.10%以下。
9) 抗乳化
抗乳化又称破乳化时间。在规定条件下使润滑油与水混合形成乳化液,然后在一定温度下静止。润滑油与水完全分离所需时间,以分钟(min)表示,时间越短,抗乳化越好,破乳化性能测定法。试验温度为54℃+1℃油品粘度40℃ 28.8_90mm2 /S取试样和蒸馏水各40ml,在额定温度下以1500r/min,搅拌5min后,开始记录乳化液与水分离的时间,如1h静置后,还不能分开,那就抱告,油,水和乳化液的豪升数。
10)抗泡
泡沫是汽体分散润滑油中出现的现象,泡沫有大有小。大的迅速破裂,小的维持时间较久。根据斯托克定律,泡沫的分离,速度与汽泡直径平方成正比,与润滑油粘度成反比。另外泡沫的破坏速率与油的表面张力有关,表面张力又与油品加工深度有关。表面张力大的油品维持时间持久,泡沫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加油时随空气进入,润滑油在搅拌时喷射,飞溅也和空气接触,油品从高压区进入低压区时,空气会释放出来,另外极压剂,腐蚀剂,清洁剂大大增加油品起泡,油品产生泡沫后,会造成供油效率损失,使油供应间断和不足,加速油品氧化,润滑系统气阻,液压系统泡沫可被压缩,表现弹性,产生爬行,影响液压系统自动控制的精度,如航空喷气发动机,油系统容量小,如抗泡性差,油可能从通气口溢出。或者液面指示器出现假液面,不能及时发现缺油,抗泡剂的作用是降低泡沫张力和泡沫吸附膜的稳定性,缩短泡沫存在时间。但不能预防泡沫产生。常用抗泡剂二甲基硅油,由于其粘度大,(25℃在100-1000mm2/S)加入量又小,使用时先用热煤油进行稀释(煤油和二甲基硅油=100比1),倒入油中进行强烈搅拌,使硅油均匀分散在油中,硅油加入量为50-10PPM,相当0.001%-0.0005%。硅油对油品抗泡性虽然有好效果,但同时又使空气释放性变差,也发现其消泡持续性差,影响消泡能力。因此现在人们采用聚酯非硅泡剂(T912)。
11) 空气释放性
空气释放性是指空气从试油的释放出来的性能,测定空气释放性的方法是将试样加热到25℃,50℃或75℃,通过对试样吹入过量的压液空气(通气7min),使试样剧烈搅动,空气在试样中形成小气泡(雾沫空气),停气后,记录试样中雾沫空气体积减到0.2%的时间(min)该时间为气泡分离的时间。程空气释放性,分离时间越短,表示空气释放性越好。泡性试验是测定油品发泡体积和泡沫稳定性,而空气释放性则测定油品里(直径<0.5mm)空气析出的快慢,通常油品粘度越大,空气释放性,抗泡性越差。一般抗磨液压油HM32.50℃,空气释放值不大于6min,46号不大于10min,汽轮机油32号50℃不大于5min,46号不大于6min。
12) 闪点
在规定条件下加热润滑油,当油蒸汽与空气混合的气体同火接触时,发生闪火现象的最低温度称闪点。所谓“闪火”是仅限于瞬间的燃烧,闪过立即熄灭。如果再加热,使出其蒸发的蒸汽足以维持燃烧起过5s时,这时的最低温度称燃点。润滑的燃点比闪点约高20℃-30℃。
测定闪点有二种方法,开口杯法和闭口杯法。通常蒸发大的轻质石油产品,多用闭口杯法,对于重质润滑油则用开口杯法。通常闭口闪点比开口闪点低20℃-30℃。
13) 残炭
残炭是指油品在规定条件下(不通入空气)受热蒸发,裂解和燃烧后形成的焦黑状残留物,以残留物占油的重量百分数表示,一般测定方法有二种,一是康式法,二是电炉法,常用电炉法。其方法是先将符合规定的瓷坩增放入800℃±20℃高温炉中煅烧1h冷却后准确称重,接通电源使残炭测定电炉温度恒定在520℃±5℃范围内。将上述已称过量的坩埚中放入试样盖上盖,当试样在炉中加热到从盖中毛细管逸出蒸气时,立即点燃,燃烧结束后继续维持在520℃±5℃。煅烧残留物从试样加热到残留物煅烧结束共需30min,然后从电炉中取出坩埚,冷却40min后称量,即为电炉法残炭值。
14) 腐蚀
腐蚀试验是测定润滑油在一定温度下对金属腐蚀所引起颜色变化,其具体作法是将磨光后溶剂清洗干净的金属片(铜),钢片或其他金属片,一般用铜片,悬挂在玻璃棒上,浸入润滑油中,在规定的温度(100℃)保持时间(3h)后,取出来用溶剂洗干净,观察金属片颜色的变化,据此来判断被腐蚀的痕迹。
15) 氧化安定性
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在温升,氧气,金属催化等因素下,会逐渐氧化变质。我们把润滑油在加热和金属催化作用下抵抗氧化变质的能力称为润滑油氧化安定性。也是润滑油抗老化的能力是润滑油耐用性指标,也是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氧化变质重要特性。
16) 锥入度(针入度)
润滑脂的锥入度是鉴定润滑脂稠度常用指标和最基本的性能要求。锥入度值是润滑脂划分牌号的基础。
锥入度的测定是将规定质量标准圆锥体在5S钟之内刺入润滑脂中的深度,叫润滑脂锥入度。以0.1mm为单位,如锥入度为300刺入深入30mm,简要过程是:将润滑脂试样调和均匀,仔细装入工作器内,在规定的温度(25℃±0.5℃)范围内恒温后,以每分钟60次的速度,连续上下工作60次,完后卸下盖,在无空穴状况下填满工作杯,呈平面后,松释锥体,使之自由下落5s±0.1s,随后夹住锥杆,从指示盘上读出下1/10mm值。锥入度越大,润滑脂越软,锥入度越小,润滑脂越硬。
17) 滴点
滴点是润滑脂在规定条件下加热时,从仪器脂杯中滴下一滴液体(或流出柱长25mm)时的温度。滴点是衡量润滑脂耐热程度一个指标。
滴点的测定是按GB/T4929_85法进行,
测定时按规定将脂样装入杯内,并将脂杯和温度计一起拌入试管中,然后把试管放入油浴内,按规定的速度加热,脂样受热软化,逐渐从杯孔露出,当其滴出第一滴流体时的温度,即为该脂样的滴点。
18) 蒸发性
润滑脂的蒸发性,是按规定温度和其他试验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的蒸发量来表示0/0(重)。润滑脂的蒸发主要是基础油的蒸发,造成脂中皂浓度相应增大,一般润滑脂到200-300℃就开始蒸发,到350-450℃蒸发显著,最后导致脂的稠度改变,内摩擦增大。脂硬化,滴点改变,酸值增加,氧化分油缩短使用寿命。如果脂中基础油损失50%,就会造成润滑失效。因此,蒸发对高温,宽温度范围使用的脂寿命,影响很大。
蒸发量大的脂,不能入注密封轴承。电机轴承以及难于补充脂,而检修周期的轴承。日本新日铁公司,规定灌注润滑用的脂,按J1SK2565B法,通过98.5℃,热空气22h后,脂蒸发量不得超20%。我国GB7322-94规定极压锂,蒸发量小于2%。SH/T34-90极压复合锂,蒸发量小于1%。
19) 胶体安定性
润滑脂在长期使用或长期储存中会有少量的析油。这种现象称为分油。润滑脂抵抗分油的能力叫胶体安定性。
润滑脂是一个胶体体系。在稠化剂纤维之间依靠毛细管的作用吸附着一定量的基础油。当胶体体系受到重力和外力,温度升高时,都会使胶体结构变化而析出油。当胶体体系被破坏,就会发生纤维结构解体而析出更多的油。从而丧失润滑脂的能力。一个理想的润滑脂润滑电机轴承,要有适当的分油,因为这有力轴承的润滑。如分油速度在0.20%/h或2-10%/500h为好。
如润滑脂的分油量损失达到原含油量50%左右,就会失去润滑作用。
20) 机械安定性(剪切安定性)
润滑脂受机械剪切后,产生稠度变化的性能称机械安定性。润滑脂在机械工作中,受到剪切作用有些部位剪切速度很高的,因某些部位补加润滑脂受到限制,只有等检修才能加脂这样轴承要求机械安定性更为严格。
21) 润滑脂氧化安定性
润滑脂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抵抗氧化的能力称氧化安定性。润滑脂氧化作用的结果。
(1)游离碱含量降低或游离有机酸含量增大。
(2)滴点下降。
(3)外观颜色变深,出现异臭味。
(4)稠度,强度极限,相似粘度下降。
(5)生成腐蚀性产物,对金属有腐蚀现象,轴承磨损加大。
(6)生成破坏润滑脂结构的物质,造成皂油分离。
 
关键词: 中轴网
 
 

 
[ 轴承学院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轴承学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