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禾盛新材公告决定终止与日本JFE公司的合作,又一家海外钢铁公司的国内投资受挫。
近年来海外企业频频进入中国钢铁领域,不过成功者寥寥,其中原因,除了市场本身的因素,无法掌握经营权也是重要原因,这背后则是中国对钢铁行业的保护心理依然强大。
对于中国庞大的钢铁需求,外资企业觊觎已久,并积极布局,但效果不佳。
2005年,安赛乐米塔尔斥资3.38亿美元收购了华菱钢铁36.67%的股权,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至今也是外资投资中国钢铁领域的大手笔。不过此后华菱钢铁经营情况并不好,今年6月华菱钢铁更披露,安赛乐米塔尔可以在未来24个月内向华菱集团行使卖出其所持华菱钢铁6亿股股票的选择权,如果股权置换全部完成,安赛乐米塔尔对华菱钢铁的持股则降至10.07%。
在投资中国钢铁公司后,外资企业很难对公司形成太大的影响力,不能在具体经营上施加影响。以华菱钢铁为例,安赛乐米塔尔向其派驻多名董事,但对经营影响力不大,和大股东之间还有矛盾发生。安赛乐米塔尔计划从2008年开始向中国投资汽车板生产线,却迟迟不能动工,也不履行技术转让承诺,可能也有难以控制经营业务的顾忌。
2005年制定的《钢铁产业政策》规定,国有钢铁企业不允许外资控股(即持股不超过50%)。安赛乐米塔尔2005年开始与本钢、广钢、八钢、包钢、昆钢、莱钢寻求合作,均未成功。
不仅仅是对国企,外资对民营钢企的控股也不成功,这背后可能也有官方的顾虑。
2007年11月,阿赛洛米塔尔斥资6.47亿美元购入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东方集团28%的股权,不久因增持触发要约收购义务,但其对中国东方集团的收购要约,在4个月后因未获得反垄断批准而终失效。阿赛洛米塔尔无奈大幅减持。2008年2月,俄罗斯第二大钢铁企业Evraz集团宣布入股在新加坡上市的钢铁企业德龙控股10%的股份,并将进一步收购德龙控股有限公司51%的股权,但未获中国反垄断机构的批准,最终作罢。
目前,海外企业在中国钢铁领域投资都是以合资形式存在,而且是以和国企合资居多,合作之后往往是由中方经营,行政效率低下,中外优势很难互补。
同样是中外合资,外资在汽车、化工等领域的投资就比较成功,汽车行业享受了外资方的专利技术和品牌溢价。汽车业是终端消费品,消费者对品牌和质量的要求较高,海外品牌对终端市场具有吸引力,而在化工领域,大多数外资方则直接从事生产销售管理,这些都非钢铁行业能比。
目前,海外钢铁企业在中国经营情况较好的是中德合资的鞍钢新轧-蒂森克虏伯镀锌钢板有限公司,去年实现净利润5.28亿元,而中日合资的宝钢新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去年则实现净利润2.7亿元。
上述企业盈利情况较好的原因:一方面是生产的汽车板附加值较高。另一方面则是为中外合资汽车厂做配套,这种配套由于延续了外资企业在海外的关系而有着稳定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