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钢市依然不断地带来“坏消息”:商家恐慌性抛货、钢厂新一轮出厂价全面下跌、钢材库存进入增仓通道、钢产量尚不见明显回落。据市场报告,需求持续疲弱,依然是建筑钢市难以“振作”的主因,钢价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下滑。
钢铁全行业陷入低迷,钢贸流通业作为其中较为脆弱的一环正经历着发展的“瓶颈期”,钢贸行业洗牌也在加速。那么,面对如此萎靡的钢市,钢贸商该怎样做才能走出困境呢?
钢贸行业四面楚歌
严重的供需矛盾令国内钢材价格一路下行,钢贸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纵观全行业的发展环境,钢贸业可谓四面楚歌。
作为连接钢铁生产和钢铁消费的桥梁和纽带,钢铁贸易企业在上下游的夹缝中生存,对于上游钢铁生产企业,钢铁贸易企业不仅处于劣势,更严重的还在于钢铁生产企业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上,近年来钢铁生产企业对终端用户增加直供,挤压了钢铁流通企业利润空间;而对于下游终端用户,钢铁贸易企业也要垫付资金,还要承担价格风险。另一方面,钢铁流通企业经营成本在大幅上升,企业利润微薄,生存空间和盈利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利润空间被压缩的同时,钢贸企业融资也越来越难。2011年我国政府采取趋紧的货币政策,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利率,融资难问题成为影响钢铁贸易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特别是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随着钢价的下跌,钢铁下游需求的减弱,整个钢铁行业的利润率大幅缩水,钢铁流通行业潜在的信贷风险也引起了银行监管机构的关注。
此外,钢贸业自身也存在集中度极低、市场无序竞争严重等问题。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拥有钢材市场1000多个,而钢铁贸易企业则有25万-30万家之多,流通环节集中度极低。同时,钢铁流通业重复建设严重,加重行业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目前全国28个省市均有物流规划,而包括规划、在建和运营的钢铁物流园区也有近1000家,但是目前部分钢铁物流园区在建设前,对当地钢材市场调研和考察不充分;缺乏整体长远的规划;缺乏与现有钢铁物流市场的衔接,大型钢贸商集结程度低;甚至一些园区成为当地政府的"面子工程"。钢铁流通业的重复建设严重,进一步造成了行业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总体来看,钢铁流通业因为集中度低、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行业恶性竞争居多,而行业的信息化和供应链集成度都处于较低水平,钢铁贸易企业的诚信和利润空间也都遭受极大的挑战。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作为资金紧密型的行业,钢铁贸易业务量大,资金需求大,周期短,钢铁贸易企业要得到好的发展,必须要大量的资金配套。但自2011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转向稳健,银根收紧,特别是由于发生在部分民营钢贸企业信用危机所引发的银行集体收贷,资金密集型的钢铁贸易企业资金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在目前的困境下,钢铁贸易企业如何走出迷途,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王国清表示,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钢铁流通业应有取有舍。“对于一些信誉不好、规模比较小,没有办法支撑下去的企业,实行市场"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而对于一些不断创新经营模式,以实力和诚信赢得市场和客户的企业也应当重点扶持,政府应适当进行税费减免,在银监部门、银行、钢贸企业之间做一些适当的协调,对一些市政工程欠款应该尽快促成归还,并逐步建立有助企业分散风险的保险体系。”
另一方面,王国清指出,相关行业协会应引导钢铁流通业自救。例如,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多次召开协调会,共同商讨策略,引导各钢材市场和担保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自救活动,在各市场与担保公司,减免了市场租金。除此之外,担保公司市场管理者上规模企业率先抱团取暖,筹集风险金,成立上海钢铁物流产业应急风险金,已筹集到1.5亿首批应急资金。通过帮助企业解决转贷的问题,留住足够的时间让银行进行信贷的结果调整。
而更为重要的是,钢铁贸易企业应靠模式创新赢得生存空间。钢铁贸易企业应该注重渠道建设,建立与下游用户的战略合作机制,联合下游行业开发终端市场,开发终端用户所需要的产品,为用户提供全方位钢铁材料解决方案,实现与下游行业互利共赢。此外,还应延伸产业链,发展钢材深加工,建立钢材服务中心,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升产品价值和企业服务功能。这是钢铁流通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也是应对钢铁微利时代的有效手段之一。